上将军衔相当于什么官位

众所周知,我军目前最高军衔为上将。在1955年我军首次实行军衔制时也曾设有上将。其实,上将军衔并不是我军首创,早在民国初年“上将”就已作为军衔称谓,而最初这一级军衔曾有过多种叫法。

晚清武职的最高等级——提督

衔级自古有之,只不过叫法不一。从春秋时期起,我国就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等武职官名,并对武官实行秩品制度。古代的“秩品”,就是在官职以外另设一个等级系列,用来定俸禄、别贵贱。而用于武官的“武秩”,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的军衔制度。周朝的官秩叫“命”,分九命;秦汉时官秩叫“石”,西汉“石”秩分十七级;三国曹魏以后历代官秩称“品”,魏文帝曹丕在官吏中推行“九品中正制”,对后世影响极大;隋朝将每品分正、从两级,共计九品十八级;唐朝武阶和品级,上自“骠骑大将军”(从一品),下至“归德执戟长上”(从九品下),共四十五阶、品,并以冠服佩饰作为标志加以区分,这是我国古代武职等级最多的时期。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基本沿用前朝官秩,只是名称和级数不尽相同。

清代绿营、八旗练军和北洋海军官阶分九等: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这些称谓都是绿营官职名称,但它们所代表的并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个等级。根据它们的品秩和规格,如果按照现在军衔名称,它们相当于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其中,提督就相当于上将。

从“执拿罗”到“头等提督”——晚清对外国上将的译名

说到上将军衔,就必须提一下中国对外国上将翻译的演变。随着近代中西交往的增多,对西方文武官员的职衔翻译不断出现在奏折和书籍中。晚清对西方的军衔称谓最初采取音译的办法,如将英国的上将(“General”)译作“执纳罗”。但是,音译难以使人对其等级地位有一个确切的概念,这“执纳罗”是个多大的官,真让人云里雾里。于是改为套译,即套用当时中国武职官阶等级来翻译。一开始用“品”来套,当时西方设有元帅的国家,军官衔从元帅到少尉一般有十级,按中国的品套译元帅为“一品官”, 上将为“二品官”……中尉为“九品官”,而中国的“品”只有九级,就把第十级的少尉依次套为“十品”官。后来改为套用绿营的官阶称谓,例如光绪二十三年出版的《拟请中国严整武备说》,对德国的“武职品级”是这样套译的:元帅译作“经略”,上将译作“头等提督”,中将译作“提督”,少将译作“总兵”,上校译作“副将”,中校译作“参将”,少校译作“游击”,上尉译作“都司”,中尉译作“守备”,少尉译作“千总”,准尉译作“把总”。其中,提督、总兵、副将等前面说过,是绿营官职,而“经略”为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设的临时官职,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提督,如明末洪承畴曾任七省经略。如此看来,这“经略”位高权重,相当于唐宋时期的元帅(兵马元帅、副元帅、都元帅等)。

《借箸畴防论略 拟请中国严整武备说》

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这种套译的标准在当时也是不一致的,比如,也有把“上将”译作“提督”,中将译作“总兵”,少将译作“副将”的。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正式命名军官军衔的汉语名称之后,才最终统一起来。

晚清军衔制上等第一级为“正都统

甲午战争后,晚清政府接受这次战争惨败的教训,下决心全面仿照东西方列强编练新军,加强训练,从而向全盘西化的方向改革军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移植西欧式军衔制,即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一月十四日,练兵处会同兵部上奏《另定新军官制》折,称“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制,拟定新军官职,区为三等,析为九级……”新军军官分上、中、次三等;上等官称“都统”,中等官称“参领”,次等官称“军校”;每等均分正、副、协三级。各级军官军衔(官阶)秩品如下:

上等第一级,正都统,秩提督,阶从一品;

上等第二级,副都统,秩总兵,阶正二品;

上等第三级,协都统,秩副将,阶从二品;

中等第一级,正参领,秩参将,阶正三品;

中等第二级,副参领,秩游击,阶从三品;

中等第三级,协参领;秩都司,阶正四品;

次等第一级,正军校,秩守备,阶正五品;

次等第二级,副军校,秩千总,阶正六品;

次等第三级,协军校,秩把总,阶正七品。

此外,在正都统之上设“大将军”、“将军”两衔,与正都统同为上等第一级;在军官和军士之间设“额外军官”衔一级。至此,形成一个上至大将军,下至二等兵的完整军衔体系。

新军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礼服领章、肩章、袖章

不难看出,如按现在的军衔称谓,“都统”对应将官,“参领”对应校官,“军校”对应尉官;“正”、“副”、“协”分别对应上、中、少各级。从“正都统”至“协军校”这九级,分别对应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大将军”、“将军”和“正都统”同为一级,是荣誉军衔,相当于有些国家的元帅。“额外军官”就是准尉。1905年12月经清政府批准,清朝陆军军官开始按新的官制评定等级,从而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军衔等级。

南京临时政府的“大将校”和“大将军”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早在同盟会时期,1908年孙中山、黄兴章太炎等人制订了一整套《革命方略》,明确提出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并“纸上谈兵”地草拟了“军政府与国民军之条件”,不仅规定了军队的编制,还制订出一套“将官(军官)之等级”,军官分三等,上等称“督”,中等称“尉”,下等称“校”;每等分“都”“副”“参”三级,共九级:第一级称“都督”,第二级称“副督”,第三级称“参督”,第四级称“都尉”,第五级称“副尉”,第六级称“参尉”,第七级称“都校”,第八级称“副校”,第九级称“参校”。可以看出,“都督”在这里不是官职,而是上等第一级的军衔,相当于上将。

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当时的局势和时间紧迫,《革命方略》中的“将官之等级”还来不及实施,1912年元旦以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就成立了,并于1912年1月5日颁布《中华民国军士制服令》,沿用了实行不久的晚清军衔制,但做了一些变动,主要是废除清朝军衔制的军官衔称,取消所有品级,仍按原来的三等九级,规定了新的军衔名称:

上等官佐: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

中等官佐:大领、中领、少领;

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

将晚清的“都统”改为“将校”,“参领”改为“领”,“军校”改为“尉”;“正”、“副”、“协”三级分别改为“大”“中”“少”。这样,上等第一级“正都统”就改称“大将校”了。

但是这套新的军衔等级称谓还没来得及实行,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1月16日颁布《陆军军官佐士兵阶级表》,又对军衔等级和称谓做了修改,尤其是各级军官的军衔全变了:

上等官佐: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中等官佐: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

初等官佐:大军校、左军校、右军校。

“将校”改为“将军”,“领”改为“都尉”,“尉”改为“军校”;“大”“中”“少”三级分别改为“大”“左”“右”。如此一来,“大将校”又改称“大将军”了。南京临时政府共授予和追赠陆、海军大将军十余人,如辛亥革命主将、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黄兴即被授予陆军“大将军”军衔,而“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则被追赠陆军“大将军”荣誉军衔。

辛亥革命主将、陆军大将军黄兴

北洋政府定将官第一级为“上将”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仅仅三个月,便让位于袁世凯当大总统的北洋政府(北京政府)。1912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新的《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改用新的军官军佐衔称,沿用以前的士兵衔称。军官仍为三等九级,上等官称“将官”,中等官称“校官”,初等官称“尉官”,将“大”“左”“右”三级改为“上”、“中”、“少”。新的军官军衔称谓: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可以说,这套军衔称谓更为简洁。至此,中国近代军衔的定名基本确定,“上将”“中校”“少尉”等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再来梳理一下上将军衔(官阶)称谓的演变:

“提督”——“正都统”——“大将校”——“大将军”——“上将”

这还不包括未实行的“都督”。

“上将”这一级官衔还有其他称谓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沿用了北洋时期的军衔称谓。期间1935年国民党军队把上将衔区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上将。

1946年以前国民党军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常服领章

国民党军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大礼服袖章

除了“上将”之外,相当于这一级的军衔在短时间还曾有过其他称谓。国民政府在1934年12月颁布过一套另类的军衔法规,称为《边疆武职人员叙授官衔暂行条例》,专门授予蒙古、新疆、西藏的地方武装官长。边疆武职官衔同样是三等九级制,一等称“统”、二等称“领”、三等称“卫”,每等分“都”“副”“协”三级,颇有晚清新军军衔的遗韵。其中,一等一级的“都统”就相当于上将。根据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边疆武职人员叙授官衔暂行条例施行细则》,蒙古各盟的盟长、副盟长、保安长官,各旗的札萨克、总管,以及西藏军队的马基,能够获得都统、副统、协统等相当于将军的边疆武职官衔。但截至1949年,能够获得“都统”衔的只有锡林郭勒盟盟长索诺木拉布坦(索王)一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的设立

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于受历史条件所限,我军未能正式实行军衔制度。但是,在抗战初期和抗战结束后,曾两次酝酿实行军衔制。这两次拟议的军衔等级,都是按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衔级设置的,军官为三等九级制,上将为最高军衔。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有了政治上和物质上的坚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准备,于1955年正式实行军衔制。当时我军许多高级军官经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几十年戎马生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国家应给予较高的荣誉;特别是一些战功卓著的开国元勋,授予高衔,也是众望所归。因此在拟定军衔方案时,军衔等级设置规格很高,参考了苏联等国的军衔体系,并根据我国辛亥革命以来军衔发展情况,在上将衔之上还设有大元帅、元帅、大将。

55式大元帅、元帅、陆军将官常服肩章

1988年我军重新实行军衔制时,和上一次军衔制相比,军队体制编制和军官队伍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参照多数国家的军衔设置,决定不设大元帅、元帅、大将等高级军衔,平时最高军衔为上将。同时,考虑军委主要领导需要授予军衔时,其军衔等级与其他高级军官的军衔等级应有所区别,因此,在上将之上又设了一级上将,为最高军衔。

87式陆海空军一级上将硬肩章

1994年根据我军的实际,又取消了一级上将军衔。此后,上将为我军最高军衔。

07式陆海空军武警上将肩章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post/84.html 商机洞察 金融谷 前沿技术

niuniuniuniu
上一篇 2023年9月27日
下一篇 2023年9月27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