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的洛邑古城灯火通明,青石板路被大红灯笼的余光染亮,一群身穿唐代襦裙、披着厚厚披风的年轻女生手持团扇,步履轻盈的穿过朱漆大门。不远处,有摄影师指导两个身穿汉服的小朋友调整姿势。镜头中,汉服与飞檐翘角的古城相映成趣。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洛阳市老城区的景点中随处可见。近年来,“穿汉服游洛阳”已成为一场席卷整个城市的文旅浪潮。数据显示,洛阳汉服经营主体在2023年初仅有18家,如今已经激增至3000家以上,两年时间迎来了“百倍增长”。2024年,洛阳市洛邑古城游客接待量突破1500万人,在全国国庆期间热点旅游景区排到了前十名。
洛邑古城入口处,“走十步路能经过十家汉服店”。安宇飞/摄
一件汉服“穿”联古今,让洛阳的“穿越经济”实现爆发式增长,也成为了洛阳文旅产业新的增长引擎。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洛阳汉服产业仍存在借鸡下蛋、产业链带动效应有限等情况。
汉服“穿”联古今驱动洛阳产业发展
“我从东北过来的,之前在网上刷视频看到有小姐姐穿汉服打卡洛阳的景点,一直想自己来玩一下体验一下,出几张美图发朋友圈。”大年初四,在洛阳的应天门,一位身穿汉服的女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旁边有妆造店的摄影师在指导她拍照姿势。
记者了解到,在洛阳花200多块钱,就可以享受从挑选汉服、精致妆造到景点专业跟拍等一系列服务。一家汉服妆造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我之前算过,一件租金一百多块钱的汉服,能给周边带动至少600块的产值,包括妆造设计、跟拍摄影、景区消费和餐饮住宿等等,这都是衍生消费。”
这家汉服妆造店位于洛邑古城景点附近,它所处的街道原本是洛阳的“汽修一条街”,但随着“汉服+旅游”模式的爆火,这条街也成为了“汉服一条街”。上述老板向记者表示:“我刚来的时候很多店连招牌都没来得及换,顶着‘汽车音响’的招牌租汉服。”
原本“汽修一条街”变成“汉服一条街”。安宇飞/摄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向记者表示:“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汉服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为洛阳打造汉服体验游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丰富的旅游活动和强大的宣传推广,是洛阳能凭汉服‘出圈’的原因所在。”
洛阳汉服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几年,汉服产业的繁荣为洛阳市文化旅游业注入了强大的新活力。随着人们对个性化、体验式旅游的需求日益增长,汉服体验成为了文化旅游的一大亮点。”
上述负责人表示,自洛阳汉服研究院成立以来,举办了“全民汉服大赛”等各种活动展览和文化交流,提高了洛阳汉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洛阳汉服研究院还与有关部门和企业合作,推动了汉服标准的制定和汉服产业链的整合,为汉服产业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围绕着汉服,洛阳形成了一条涵盖设计、制造、租售、妆造、跟拍等多维度服务的全产业链。一些社区也开始免费进行美妆等方面的培训,带动地区就业,以洛阳市老城区的大唐宫社区为例,2024年推出了美肤化妆、手工编织等8门课程,开展多场社区创业就业培训。2024年10月,洛阳市西工区总工会也开展了为期5天的“汉服妆造技能培训班”,助力下岗、待岗职工和未就业大学生等群体就业。
这场“汉服热”,“穿”出了洛阳文旅的新赛道。河南省人大代表赵书政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洛阳汉服体验店数量激增,全年吸引520万人次体验汉服,带动消费8.8亿元。2024年,洛阳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208.59亿元,同比增长16%。
借鸡能否下“金蛋”?产业发展仍面挑战
尽管汉服如今已经成为了洛阳文旅产业“新符号”,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洛阳汉服产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其一,存在“借鸡下蛋”的情况,洛阳的汉服绝大多数生产于山东曹县,导致洛阳的汉服产业链“长度有限”,对经济带动效应并未充分展开;其二,同质化竞争激烈,产业仍需加强标准建立,走向高质量发展。
“我们店一共有300多套汉服,都是从曹县买的,不同的汉服可能来自于不同厂家。我们自己不进行汉服的设计,只挑选合适的汉服购买。”在洛阳市应天门景点附近,一家汉服妆造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在该工作人员眼中,汉服妆造馆比拼的不仅是汉服的数量和款式,更是化妆师的妆造能力和摄影师的拍摄能力。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61家5A级景区都在使用山东曹县的汉服,曹县汉服在5A级景区的市场份额超过90%,包括洛阳的洛邑古城、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济南大明湖等景区。景区汉服来源于曹县,意味着洛阳的汉服产业尚未形成属于自己的完整产业链条,产业链中上游仍存在“外部依赖”。
而产业链的长度,不仅影响着汉服对洛阳的经济带动程度能有多大,也影响着洛阳汉服产业在全国的核心竞争力有多强。“洛阳汉服产业相当于是借鸡下蛋,全国现在很多地方都是‘汉服+文旅’,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洛阳目前是在文旅上有优势,从而带动了汉服消费的爆发式增长,但在汉服产业上独特竞争优势有限。”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有观点认为,汉服产业对地区文旅的带动效应也相对有限。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认为:“汉服不是淄博的烧烤,它引领不了一个产业,烧烤你今天吃了这个明天还想吃另一种,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能成为一个城市的区域核心品牌,带动旅游和持续性消费,光烧烤原材料的产业链就有多大?但体验式汉服有多大的潜力和可持续性呢,这值得深究。洛阳旅游不可能单凭汉服就可以出圈出彩。”
此外,即使不与其他城市相比,洛阳汉服产业内部也存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问题,比如“50米内有20家汉服店”等等。洪勇表示,由于汉服市场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出相关产品,导致市场竞争加剧。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和服务质量,导致游客对“汉服+旅游”的评价下降。
洛邑古城附近小街开满了汉服店。安宇飞/摄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汉服市场仍缺乏统一的设计标准,常出现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和形制混乱等问题,许多汉服店也存在不同朝代装束和道具“混搭”的情况。洛阳市老城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接到的汉服投诉里面,很大一部分比例都是质量不好和搭配混乱的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洛阳汉服研究院联合多家高校和企业,查阅大量资料文献和国内外相关标准并到各地进行调研,在2024年12月与洛阳市市场监管局等单位正式发布了《汉服设计通则》《汉服术语标准》等两项团体标准。
据介绍,《汉服术语》是目前我国针对汉服设计领域条目最全、定义科学的术语规范,解决了汉服传承与创新中术语不统一、定义模糊、形制错误等现实问题。《汉服设计通则》则首次从设计的视角,科学地制定汉服设计的技术指标、实验要求以及评价准则。这两项团体标准的发布,让国内汉服市场开始“有标可依”。
仅凭一件汉服,或许难以带起整个洛阳“穿越经济”的庞大版图,但随着各界力量的持续发力,克服重重挑战,这场“汉服热”将会持续下去,温暖文旅产业,为地方经济新增强劲增长引擎。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en/post/1211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