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是最好的,经得起考验的就是真情,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除了真情,还有什么?
很多菠菜对波叔说:我只想放假不想上班上学,生活看不到头啊,怎么办?生活本身就是快乐和不那么快乐混杂的,我们需要找寻一些出口,来让自己从繁琐的现实中喘口气,寻找超乎物质之外的快乐。毕竟,生活不仅仅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嘛。
波叔今天就讲讲远方,讲一个人人去了都心动的地方——玻璃金字塔不管你有没有去过,只要看过一眼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哪怕是一张照片,甚至是一张平面设计图,相信你们也会过目不忘。这里有着清澈透亮、治愈人心的巴黎蓝——即使是黑白照,也掩盖不住它的灵动——白天人来人往,夜晚则拥有着流光溢彩的宁静——身处浪漫之都,每天都上演着不一样的爱与激情——这座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如果将这些玻璃平铺在地上,面积就有2000平方米,差不多等于5个篮球场那么大。这些玻璃净重105吨,支撑的金属支架只有95吨。
换句话说,支架的负荷早就超过了他自身的重量。这已经不仅仅是艺术上的突破,更是现代科学与现代艺术结合的佳作。知道这佳作是谁操刀的吗?不是法国人,而是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聿念“玉”不念“律”(波叔旁白)。贝聿铭作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现在的卢浮宫各项设施都比较完备,但是30多年前,压根就不是这样。偌大的博物馆里面,只有两三个厕所;因为缺乏维护,到处都是破破烂烂;旅客分流也做不好,走到哪儿都是人人人从从从众众众……法国人民看不过眼了。
1981年,法国决定,要对卢浮宫进行一次大改造。首先最重要的,当然就是开设一个新的博物馆入口,来代替原本南侧厅那个小小的接待处。作为门面担当,这个入口,既要颜值高,又要实用,内外兼修才行。道理我都懂,但是找谁做呢?当时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也愁坏了。于是,他组建了一个“大卢浮宫建设委员会”,邀请了15位知名的博物馆馆长推荐设计师。弗朗索瓦·密特朗这15位馆长里面,有13位推荐了当时64岁、早已功成名就的贝聿铭。就在两年前的1979年,美国建筑界宣布这一年为“贝聿铭年”,并且把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授予他。他们觉得,这个生在中国、赴美读建筑学、建筑类奖项几乎拿遍的设计师,正适合当这个舵手。一方面可以引进新世界的光芒和效率,一方面中国人的血统又不会让设计太西化。他像一个中国古代的缙绅文人,尊重历史、文化和传统,同时也有美国人的创新眼光。
事情哪有这么顺利?法国的心脏在巴黎,巴黎的心脏是卢浮宫,由一个外国人来改造卢浮宫,首先得过法国人这一关。换作是来一个西方的设计师,对北京的故宫进行重建,恐怕我们也会心存疑虑吧?这个消息一下子就撩着了法国人民敏感的神经。贝聿铭?这个人根本不懂法国的历史和传统,怎么能让他来操刀这么一个象征着法国自我和民族意识的建筑?法国建筑界一听到这个消息,简直要炸裂了。贝聿铭的儿子回忆说:当时的法国人真是目瞪口呆,甚至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建我们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反对的声音远远超过了支持的声音,你可以想象,当时的贝聿铭得承受多大的压力。但是他深知,面对别人的质疑,最好的武器,就是拿出自己的成绩。用作品来证明自己,这才是硬道理。
于是,在一片反对声中,贝聿铭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他多次来到卢浮宫做调研,发现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竟然只有一个小小的入口,游客得走一大段路,才能找到这个入口。好不容易进去了,还得按顺序参观,兜个大圈,先看德农馆,再看再看叙利馆,最后再看完黎塞留馆,才能够找到出口出来。死死固定的参观线路,耗时耗力。改造之前的卢浮宫平面图抓住这个痛点,贝聿铭提出,得建一个中心入口,让游客可以自由选择先去哪个馆参观,缩短游客到馆内各个厅的参观距离;这个入口还得够大、光线得够充足,而且还要和卢浮宫庄严肃穆的气质协调。这次,贝聿铭决定用玻璃来创造奇迹——在广场前面建造一个金字塔玻璃锥体。一方面金字塔是属于全人类的文明的辉煌设计,可以媲美卢浮宫。另一方面,用透明的玻璃,则不使原先的设计在任何一个角度被遮挡。而且金字塔下面就是来者参观的大厅,透明玻璃可以采自然的光线,又节省电力,还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现代思潮。他知道,这个大胆的设想,一定会再一次引起巨大的争议。我知道法国人会发疯的。果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个金字塔玻璃锥体的设计方案,再一次卷起了舆论的大风暴。
1984年1月24日,《法兰西晚报》发表了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模型照片,第一次将这个设计公之于众。设计图一登出,整个巴黎都沸腾了。《自由巴黎人》发表了一篇题为《令人惊讶的中国金字塔》的文章,说这玩意儿实在太雷人了——这个奇形怪状的金字塔,把历史文物建筑的建筑专家们着实吓着了;艺术史家、安德烈·菲尔米热尔干脆将这个金字塔比喻成“死人之屋”;就连法国文化部长也公开批评说这个金字塔是一颗“寒碜的钻石”;甚至还有人说,统计显示9成的法国人都反对这个方案,人人高喊着“巴黎不要金字塔”、“交出卢浮宫”……身为法国往日光荣的象征,卢浮宫的历史就是法国的历史。突然来了这么个标新立异的设计,也难怪法国人民会坐不住。贝聿铭早就预料到这种结果,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建筑也是需要时间考验的。旁人接受不接受对我并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接受不接受这个比较重要一点。要等历史来评判,再过几十年看别人怎么评价。评价最重要的历史,是需要时间的。反对声很多,但是支持者也不少。其中,密特朗就是贝聿铭的死忠粉,就连他的死对头、当时的巴黎市长雅克·希拉克也支持这个设计。金字塔既简约又高雅。它正如贝聿铭自己所说的,属于一切时代的艺术,属于全世界的艺术。就按这个方案来改造吧。
1984年2月13日,密特朗总统正式批准了贝聿铭提交的新卢浮宫设计规划。卢浮宫平面图当大家都以为这场争议已经过去,没啥好再说的时候,没想到,中间又杀出了个程咬金——1985年,一个“反对新卢浮宫委员会”建立了起来。一波三折,好事多磨。他们觉得,建一个这样的地下入口根本没必要,金字塔构成了“对文物古迹的严重破坏”。他们要求马上在原地建一个同样大小的金字塔模型,让民众来体验体验,然后再根据民意,决定要不要建。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5月1号,在市长的要求下,一个真实大小的“模拟金字塔”出现在卢浮宫广场,准备展示5天,让法国民众和游客先睹为快。卢浮宫缩小版模型在这几天里面,大约有6万人来到这座模型前面参观,还有一部分民众,参与了民意调查。贝聿铭担心,民众会接受不了这个模型。万万没想到,很多人亲眼看到之后,都纷纷对这个设计竖起了大拇指。根据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有75%的人对新卢浮宫表示“赞成”,只有5%的人表示“反对”。民意如此,反对者退下吧。撸起袖子加油干!
1989年,花了三年左右的时间,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最终落成,一颗璀璨的钻石挺拔地伫立在卢浮宫的U型广场上,吸引了一大批旅客。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队的游客法国总统密特朗在这个金字塔里,给贝聿铭颁发了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您所创造的美好将永远刻在我们的历史上。一直到现在,根据《费加罗报》的说法,贝聿铭设计的金字塔,受欢迎程度已经可以媲美蒙娜丽莎和断臂维纳斯了。金字塔的造型来自古老的埃及,这是旧的传统;挺拔的线条、透明的玻璃,这是新的活力。一新一旧,在同一个地理空间,和谐共处,别有一番滋味。主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3座5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做点缀,与7个三角形的喷水池汇成平面,非常独特。玻璃金字塔俯视图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的整体形象,还能跟巴黎主轴线上的凯旋门、协和广场的方尖碑连成一体,锦上添花。巴黎主轴线这座玻璃金字塔就像一座桥梁,穿越过去,连接现在。前者以强势的姿态改写着历史,后者则不动声色地将历史拉到现代中来。这绝不是一颗“寒碜的钻石”,而是一颗“巨大的宝石”。这颗宝石,也成为了现代很多领域的灵感缪斯。
有人说,这个玻璃金字塔有666块玻璃,而这个数字是魔鬼撒旦的象征。在风靡全球的悬疑小说《达芬奇密码》当中,作家丹·布朗也提到这点,并且提出,金字塔是密特朗总统提出来的“奇怪”的要求。《达芬奇密码》结尾,男主人公在玻璃金字塔前终于领悟了圣杯的含义不少艺术家脑洞大开,在这里做了各种各样的行为艺术。就在去年,法国一位著名街头艺术家JR就“斗胆”在金字塔装了一个大型的黑白摄影作品,变变变,金字塔就这样“消失了”。法国街头艺术家JR这里,每天都在演绎着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演绎着人们对文化的渴望和追求。需要时间考验的,不仅仅只有爱情,还有建筑。任何的批评,都掩盖不了出色建筑作品的光彩,以及人类智慧的闪耀。哪些是杰出的,哪些是平庸的,时间自会定夺。而敢于突破常规的束缚,永远是杰出者的特质。玻璃金字塔和它的创造者贝聿铭,将因为他们的创造性,永留青史。这样一个地方,你想去看看吗?波叔说:穿越时空的建筑,跟爱情一样令人陶醉。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en/post/4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