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莘的这首黄山词,将神话传说和黄山美景结合起来,读来美轮美奂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徐霞客

五岳指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中国的五座名山,泰山以雄著称、华山以险著称、衡山以秀著称、恒山以奇著称、嵩山以绝著称,五岳以各自的特点而令世人称道,引人入胜。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游览了五岳之后,从五岳回来,就被五岳的景色所吸引而不想再去看别的山的景色了,而从黄山回来,更会被黄山的气势美丽的景色所折服,因此不会再关注五岳了。

黄山有天都、莲花等三十六大峰,玉屏、始信等三十二小峰。有的峰峦起伏,巍峨雄伟;有的清秀隽美,流丹映彩。山峰争巧斗奇,千姿百态。可以说黄山综合了五岳各自的特点,五岳的特点才黄山也可一睹风采。

黄山地处皖南山区,百千峭峰,摩天戛日,老树古木,郁郁苍苍,虽然在烈日炎炎的盛夏,仍然会有凉爽如秋的感觉。

自古以来,黄山就是一个令游人向往的地方, 玩儿历代文人墨客游赏黄山之后,也会留下浓墨重彩的诗词歌赋,让黄山真正成为一座具有高度人文的名山。

宋代有一位叫汪莘的词人,一生屏居黄山,研究《周易》,他喜(xi)爱黄山,因此曾写下了一首黄山词《沁园春·忆黄山》。

明代陈敏政《游黄山记》说:“黄山之为景也,非太白之句不能当其胜,非摩诘之图不能尽其变。”

汪莘这首才华横溢,情韵深厚,的黄山词,可以说是一篇足媲美李白、王维,可以以当其胜,尽其变的名篇佳作。

全词又是融情于景,以景写情,达到了情景交融为一的艺术效果,确实是一首绝妙好词,可以说得上是黄山最富色彩的一张宣传片,也不为过

黄山秋景

汪莘的这首黄山词,原词如下: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谁知此,问源头白鹿,水畔青牛。

黄山,是驰名中外的风景区。本名黟山,在中国古典神话传说中,黄山是黄帝栖真飞升的地方,所以从唐代开始,黟山改名黄山。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大景观闻名遐迩之胜,被称为黄山四绝。

在宋词中,写黄山的作品很少,而汪莘这首黄山词可以称得上独步宋代词坛。词的上片,描写黄山千峰竞秀、万壑争流的壮丽风光。下片则以动人的神话传说写黄山的奇情异彩。

从起句开篇,词人便飞扬的才华便如倾泻而下的江水一样,全部倾注在黄山的风光上,他纵笔挥洒,一连运用三句描绘了美不胜收的黄山风光,从而勾勒出了整体上黄山清雄奇丽的画面:“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

接下去的四句“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词人运用细腻的笔法,聚焦黄山奇景,使得黄山的奇峰、云烟、峭壁、瀑布从画卷中脱颖而出。这四句的写景妙处,在于秀美与流动的动态美:

那孤峙飞耸的山巅绝顶,云雾缭绕,轻烟弥漫如丝如缕;黄山云雾浩如烟海,横际无涯。忽聚忽散,离合变化,各逞奇姿互竞秀色,气象万千。而悬崖之上峭壁之前的瀑布,飞流直下,激起的潭水喷珠溅雪,美景恍如仙境,令人心摇神荡。

汪莘屏居黄山多年,钟情于黄山自然的山水情怀,使他不知疲倦地遍游山中胜境,甚至不顾寒冷,踏雪觅胜,所以词中写了“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

头两句根据传说写成。相传黄山炼丹峰的炼丹洞里,有二桃,白异色,为仙家之物,“洞里桃花”即指此。“仙家芝草”,则指服之可以成仙的灵芝草。相传黄山轩辕峰为黄帝采芝处,今峰下有采芝源。

此处描写仙桃与仙草,既点出黄山景色的奇异,也点出它的不寻常的经历。深山灵秘,正是寻幽探奇的最好去处,在初春时节,词人游兴盎然,雪过天晴之后便进山了。

这三句中,“雪后”二字点明入山寻访仙物时的天气、季节和词人急切心情。当他在进山路上,经过白龙潭时,忽然想起曾见过的奇景,于是又写了“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

这是词人百忙之中,与词中要紧之处补叙的一笔,可见当日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汪莘用“亲曾见”三字先作交代,表明所写奇景乃是亲眼目睹的实在之景。所说“龙潭”,即白龙潭,在桃花溪上游、白云溪白龙桥下。

在那里,来自其他山谷中的溪水汇聚进白云溪,白龙溪流进白龙潭。每逢大雨滂沱之时,潭中之水会发出巨大的声响,犹如轰隆隆的雷声。这气势汹涌腾跃,壮观雄奇,令人惊叹。词人用“海涌潮头”四字加以形容,确实恰到好处。

“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词人用“当年”二字提纲挈领,点明此处的情景描写是补叙

据说,在遥远的古代,浮丘公曾来黄山炼丹峰炼得仙丹八粒,黄帝服用了七粒,于是与浮丘公一起飞升而去。至今在黄山炼丹峰上,浮丘公炼丹所用的鼎炉、灶穴、药杵、药臼仍然依稀可辨。峰下还有炼丹源、洗药溪呢。

可是,词人撇开这些不问,只是提到了玉枕玉床,说明别的灵迹都已见到,而枕卧之具却未曾寻得。想象之中,这本是应该有的,如今不见了。

词人却不肯直说,却闪烁其词,摇曳笔姿,问出“还在不”三字,亲切自然,妙趣横生。

接下去,词人展开了美好的遐想,思绪也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以“向”字切入,铺叙了四个四言秀句:“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

词中所说的天都,就是黄山主峰之一的天都峰。其高度虽略低于莲花峰和光明顶,但它风姿峻伟,气势磅礴,拔地耸天,雄冠群山,因尊称之为天帝神都,所以叫“天都”。

天都峰

“凤管”,即凤箫。相传春秋时有萧史善吹箫,秦穆公将女儿弄玉嫁给他。萧史教弄玉吹箫作凤鸣,引凤来归,秦穆公为凤凰修筑凤台,后来萧史和弄玉得道成仙,乘凤而去。“凤箫”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这里说“遥闻风管”,是词人由望仙峰传说推想而来。相传黄帝、浮丘从黄山望仙峰飞升时,彩云中遥闻有弦歌之声,黄帝在仙乐接引下乘云而去,后来就有了望仙峰的名称,而峰下的小溪因此得名为弦歌。

词人想,天都峰是黄帝聚会众神之所,“中天开帝庭,百灵此朝飨”,当其降临之时也该是仙乐齐奏的,因而他在描绘天都峰的时候将望仙、天都两峰传说都融合了进去,写出了“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

这两句不仅描绘出夜宿黄山的奇情仙趣和灵异境界,而且点带出天都峰下月酒清辉、山幽峰秀的清美景色

黄山之夜是美的,黄山之晨也是美的,所以后面两句“翠微霜晓,仰盼龙楼”转而描绘黄山翠微峰的清丽风光。翠微峰位于黄山后海,为三十六大峰之。

山上古木参天,修竹遍地,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所以叫“翠微”。翠微山下有翠微寺,为唐代麻衣禅师道场。

龙楼是由大气折射作用所生成的一种特殊天气现象,民间也叫“蜃楼”。在古人朴素的认知中,蛟龙一类的神兽能吁气制造楼台城郭,所以就用蜃楼、龙楼来形容这样的天气现象。

海市蜃楼

这种自然奇观,在黄山难得见到。当翠微山清晨的时候,正是霜天拂晓、晨光曦微之际,词人翘首仰盼,渴望幸得一见传说中的蜃楼景观。他那聚首凝望的神态、执意追求奇趣的情怀,充满了情趣。

可是那些神奇的故事毕竟都是遥远的过去的事情。词人来黄山时,虽然遗迹犹存,但昔日的风貌早已不在了。想到这里,他不免有些失望,于是写出了:“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

然而词人却绕旋回折,点借仙物,写出结末三句:“谁知此,问源头白鹿,水畔青牛。”

“谁知此”三字,写明了词人此时的心态,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对上句所问一再延时,这又有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反而让词意韵味十足,减少了平铺直叙的枯燥。

究竟有谁知道这些服丹成仙的事呢?词人说只有去问源头的白鹿和水畔的青牛了。显然这白鹿和青牛不是平常的动物,原来,相传浮丘公在黄山石人峰下驾鹤驯鹿,留下了驾鹤洞、白鹿源的遗迹。

白鹿既是当年浮丘公驯化的,在词人看来,白鹿定然是知晓仙人的踪迹的。关于水畔的青牛,也有一个美好的传说。

相传翠微寺左边的溪水中有一头牛,形质迥异,通体青色,一个樵夫看见了,打算把青牛牵到家中,忽然青牛钻入水中,从此再也不见踪影。

从此,人们便把这条溪水称为青牛溪,至今仍在。看来那青牛也应该多少知道一些仙人的故事。

词人用拟问的变化语气点出白鹿、青牛,作为词的收结,词尽而意不尽,含有无穷的韵味,使秀美的黄山又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和色彩。

词义行文的虚写叙事进行到此处,词人饱览黄山风光,领略祖国大美河山的情怀进一步抒发了出来,词人对黄山的柔情与游览黄山的兴致在此处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词人描写黄山风光的词句是实写,神话传说是虚写,虚实相结合,使大美山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使传说宛如真实的一样,令人神往。

在汪莘的这首词中,词人仿佛在读者面前敞开了一座神界仙山,想象丰富,将情思绵绵诉诸于笔端,点染生发,用清新的词语和句子,呈现出了迷人的奇异的、秀美的黄山风光,令人目不暇接。

词人好像将黄山美好传说与黄山美妙的景色有机的编织进一个绮丽的故事中,他用宛如天籁的声音将故事娓娓道来,让听这个故事的人也陶醉在词人营造出的黄山美轮美奂的境界之中。

与其说这是一首绝妙好词,还不如说它是一张关于黄山的、最美的宣传大片更合适。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post/1127705.html 商机洞察 金融谷 前沿技术

niuniuniuniu
上一篇 2023年11月19日
下一篇 2023年11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