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加速”大洗牌”!有人掉队,有人崛起,1月业绩曝光!

2025年开年,A股市场风云变幻,百亿私募阵营也迎来一场”大考”,洗牌加速。

据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截至1月31日,百亿证券私募数量降至80家,相比2024年底减少9家,其中上海保银私募、磐松资产等10家私募暂时退出百亿阵营,海南图灵私募则逆势崛起,成为新晋百亿私募。

此外,百亿私募1月业绩备受关注。有业绩展示的379只百亿私募旗下产品,1月收益均值为-0.97%,取得正收益的产品不足4成。随着市场回暖,私募产品的备案发行热情高涨,连续2个月备案私募证券产品数量超700只。

百亿私募阵营加速洗牌

2025年开年以来,A股市场的结构性行情凸显,尤其是在Deepseek横空出世后,AI概念股火热,科技板块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多数板块持续调整。

由于A股结构性行情的延续,专注二级市场投资的证券私募行业的分化也在加剧,即使作为行业头部的百亿私募,也经历了一轮洗牌。

2月12日,私募排排网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百亿证券私募数量降至80家,相比2024年底减少9家,其中上海保银私募、磐松资产、歌斐诺宝、远信投资、展弘投资、上海波克私募、宽远资产、半夏投资、融葵投资、国寿城市发展产业投资等10家私募暂时退出百亿私募阵营,海南图灵私募则成为新晋百亿私募。

具体来看,80家百亿私募中,百亿量化私募为32家,百亿主观私募为40家,百亿主观+量化私募有7家,还有1家国丰兴华(北京)是唯一一家机构系私募,由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两大“险资”共同设立。较2024年底相比,其中百亿主观私募减少6家,百亿量化私募减少1家,“主观+量化”减少2家。

值得注意的是,新晋百亿私募海南图灵发展可谓快速,2021年初拿到私募牌照后,仅一年多时间,公司管理规模就达到20亿元以上,其中90%的资金来自专业机构投资者。去年7月,海南图灵的规模升至70亿元。

据了解,图灵基金创始人、投研总监王亚民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UCL),获金融数学硕士学位,2014年起曾先后任职于GMEX Group投研部、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自成立以来,图灵基金旗下策略业绩表现突出,尤其是量化CTA策略近两年在行业排名持续靠前,同时回撤较低,备受机构资金青睐。

此外,备受关注的半夏投资暂时退出百亿阵营,此前有投资人称持有半夏投资三年亏15%,质疑其长期业绩,引发市场关注。

正收益产品不足4成

近日,百亿私募1月业绩出炉,整体表现不佳,取得正收益的产品不足4成。尤其是主观百亿私募,不少处于浮亏状态。

有业绩展示的379只百亿私募旗下产品,1月收益均值为-0.97%,其中124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为32.72%。具体来看,有业绩展示的157只百亿主观私募旗下产品,1月收益均值为-2.00%,其中20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为12.74%,来自于乐瑞资产、合晟资产、一村投资等在内的6家百亿主观私募。

有业绩展示的198只百亿量化私募旗下产品,1月收益均值为-0.09%,其中95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为47.98%,来自于黑翼资产、博润银泰投资、千象资产等在内的17家百亿量化私募。

有业绩展示的24只百亿混合私募旗下产品,1月收益均值为-1.47%,其中9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为37.50%,来自于阿巴马私募、进化论资产、玄元投资在内的百亿混合私募。

整体来看,量化百亿私募的业绩跑赢了百亿主观私募,实现正收益的产品接近一半,主观百亿私募则仅有1成多产品实现正收益。

产品备案发行回暖

随着市场回暖,私募产品的备案发行热情高涨。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31日,1月在春节和元旦因素的影响下,仍然有734只私募证券产品完成了备案,同比增长7.00%,环比则基本持平。值得一提的是,这是8月私募新规以来,首次出现连续2个月备案私募证券产品数量超700只的情况。

其中,股票策略成备案主力。1月备案私募证券产品中,股票策略产品高达478只,占到备案产品总量的65.12%。其次是多资产策略,1月备案产品104只,占到总量的14.17%。再次是期货及衍生品策略,1月备案产品72只,占到总量的9.81%。

1月备案产品主要以股票策略为主,多资产策略则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期货及衍生品策略则维持平稳。其余债券策略和组合基金备案产品数量基本持平,分别为25只和27只,占到总量的3.41%和3.68%。

总体而言,私募产品备案量的回暖表明市场信心逐渐恢复,投资者对于市场长期发展的预期趋于乐观,尽管短期内市场波动较大,但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不少海外资金纷纷转而看好中国资产,尤其是半导体板块以及港股互联网龙头。

星石投资基金经理汪晟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打出了一个比较漂亮的回击,提升了全球对中国产业能力的正确认知,对于引领市场预期变化也有非常强的象征意义。

AI领域的投资逻辑已经出现了切换,后续更多的是内在逻辑,投资驱动转为中国自身AI产业的大发展。

“历史极低的估值水平,叠加企业经营的持续改善,意味着内需板块是一个具有性价比的投资机会。部分好的内需板块有望迎来反转趋势,迎来业绩估值双击的机会。此外,港股走强可以被理解为海外资金对中国的投票结果,后续港股可能会从大幅折价逐渐转向平价,甚至溢价。”汪晟表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post/1212977.html 商机洞察 金融谷 前沿技术

上一篇 9小时前
下一篇 3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