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多位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动力电池回收得到了高度重视,行业将从漫长的“导入期”进入高速“成长期”。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汽车专家孙恒政对记者说,从商业价值的角度来看,未来1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是“蓝海”。保守估计,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的退役量为20GWh,仅按可回收材料粗略估计商业价值(可为回收企业创造的年收入)不少于30亿元;2030年退役量将达到150亿元至200亿元,2025年至2030年年增长率达到40%左右。长期看,我国动力电池年需求量将可能于2030年前达到TWh(1000GWh)级别,相应电池回收行业滞后8年左右也将进入千亿元商业价值时代。
“当前所说的动力电池退役高峰,是指2025年至2027年出现的小高峰。2030年至2032年预计还将有一波退役大高峰。”北京赛德美资源再利用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小勇说,2018年至2020年,搭载动力电池的新车数量约有400万台,按照动力电池5年至8年的平均寿命,这批车辆的动力电池退役时间是2025年至2027年。
市场前景很好,但是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堵点、卡点依然很多。专家表示,由于缺少相关行政法规,很多车主选择把报废的新能源车交给中间商代办手续。中间商会将电池转卖给出价更高的小作坊,导致正规回收企业没有电池可收。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截至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
会议提出,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体系专家张晓兵认为,“强化全链条管理”将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孙恒政认为,与我国动力电池制造行业超过15年的培育、成长期相伴生,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的研究、实践也几乎走过了一个同样的时间周期。行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商业价值问题,更是事关环境保护、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问题。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行动方案》体现出国家对电池回收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重视,电池回收行业正在迎来市场、政策、技术端的积极变化。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post/121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