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模范(劳动模范是劳动者的荣誉)
有这样一位创业者,不仅自己创业有成,还把“助力劳动者,带富一方人”当作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他就是江苏力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光达。刘光达自2013年进入公司以来,先后带领2000多名农民工走出家门创业,帮助400余名“泥腿子”实现“技能转型”,为50余名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他本人也由一个“泥腿子瓦匠工”变成了建筑高级工程师,获得6项国家专利,先后被评为“东海县十佳农民工”“连云港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为劳动者创造“就业平台”:心系乡亲,一年带出家乡两千农民工江苏力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共有2000多名农民工,其中当地农民工占三分之一,仅刘光达的家乡白塔埠镇,就有三百多名农民兄弟出来做工。他们既是粮食的生产者,又是高楼的建设者,由“泥腿子”变成了有专业技能的建筑工人,踏上了新的就业岗位。几年前,在白塔埠镇埠后村竖起一座新颖别致的农家小楼,小楼的主人是农民工朱通彦。他逢人就夸赞说:“我这个小楼能竖起来,全是咱村兄弟刘光达的功劳。”刘光达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看到许多农民兄弟一年到头把汗水洒在农田里,可还是挣不到钱,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创新思路,走出去打工,干上了建筑行业,从一名非常普通的建筑工人做起,没用几年工夫就成了行家里手。创业的过程中,刘光达亲身体验到了在现代化建设中,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非常需要像他们这样死守着有限耕地过活的农民兄弟走出来,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于是,他又回乡组织农民兄弟,积极引导他们走出土地、进入工地,从农村走向城市。朱通彦便是其中的一员。刘光达把他带出来后,先是一年两三万元的收入,后来增加到三四万元,如今,年收入增加到八九万元了。现在,刘光达一年要帮助2000多名农民实现劳动力转移,每人年收入8万多元。初步计算,刘光达每年要为当地农民工带来数千万元的收入。为劳动者增加“腰中钱袋”:恪守信誉,不欠农民工兄弟一分钱在江苏力达公司的施工现场,笔者看到一个个农民工精神饱满、干劲十足。一个姓相的建筑工告诉笔者,他每月工资从过去的三四千,如今涨到了八九千。据刘光达介绍,现在建筑工月工资平均在8000元左右,高的超过了一万元。工资虽不少,但建筑农民工能不能如数及时拿到手是关键。社会上曾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自己把家乡的农民兄弟带出去务工,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最后却把工钱放在自己口袋里,不发给农民兄弟。刘光达非常反对这样的做法,在他看来,创业的初衷不仅是要自己富起来,也要让家乡的农民兄弟“钱袋子”鼓起来。何况,自己就是农民工出身,怎么能拖欠农民工工资呢?这种不道德的事绝不能做。经刘光达手,他一年要带出来2000多名农民工,每年需要发数千万元工钱。他做到一月发一次工资,从不拖欠一分钱。正是因为他有了这样的信誉,家乡的农民兄弟才愿意跟着他出来做工。如今,在刘光达公司做工的许多农民工都成了百万元户,其中还有一部分向千万元户的台阶迈进。也正因如此,早在2017年3月,县政府就向刘光达颁发了荣誉证书,奖励他在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中成绩突出,将其评为先进个人。为劳动者“圆梦建功”:牵线搭桥,助五十余名农民大学生转型创业笔者在江苏力达公司各分公司的建筑工地上采访时看到,许多农家子弟出身的大学生担当起了重任,成为一线“指挥者”。这都是刘光达为他们实现“转型创业”的成功典范。为此,2016年4月,县总工会向刘光达颁发荣誉证书,授予他“东海县十佳农民工”荣誉称号。刘光达从1992年高中结业后,经过自学取得了大专学历,他经历了就业和创业的艰苦历程。现在有许多农家子弟,因为大学毕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急得团团转,感到非常苦恼。每看到此,刘光达都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便搭建“舞台”带动农民工子弟大学生回乡转型创业。刘光达的老家有一名大学生叫相五洲,学的是电子激光专业,回乡后四处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刘光达知道后主动上门聘请小相到自己工作的建筑单位做技术人员。这让相五洲走上了创业之路,自己的学业也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在刘光达的助力下,成为分公司工地上的“先锋官”,开创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崭新一页。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个创业大学生,江苏力达公司变成了晶都农民的骄傲。据了解,近3年来,刘光达带动农村大学生转型创业达50余人。为劳动者插上“技能翅膀”:自掏腰包,每年助400农民工变成技术工灌浆、扎钢、砌墙等基本施工活,过去一般是人工操作,劳动强度大。而如今在江苏力达的施工工地上,都是由智能电脑指挥着一个个大吊车等“机器人”在劳作。农民工在工地上从体力劳动向智力劳动转移。为提高这些农民工的技能,刘光达每年组织2000余名农民工实现劳动力转移,还自掏腰包30多万元将400余名农民工送到市、县不同的建筑行业学校和专业岗位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所需费用全由刘光达承担。经过培训,这400余名农民工从朴素的农民成为有思想、有文化、有技术的合格职工。今年53岁的刘仕余,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开始走出去做工是个“外行头”,可如今他成了本地工地上小有名气的“技术领班”。一年一个人培训费1000多元,三四百人的培训费就是三四十万元,放在谁身上能舍得拿出来?不仅如此,他每年还免费培训出30名技术安全管理人员。为了拓展项目,他还投入500多万元购进了先进的建筑设施,用于技术项目建设,提高创优工程质量。12年来,他带领的农民兄弟建设的上百个项目,有90%荣获市优级项目奖。早在2016年,刘光达带领的农民工建设的县职工学校和县粮食仓库工程,同时捧回连云港市最高建筑奖项“玉女峰杯”。他发扬劳模精神,带领一班班农民工为城市里建起了一座座高楼,为开发现代化农业建起了一片片丰收农田,为现代交通架起一座座桥梁——被当地农民工称赞是“现代社会的‘建筑模范’”。为劳动者创优“劳动环境”:注重研发,“六个国家专利”显身手江苏力达有一种特别而新颕的运料设备,这种新型的钢结构支撑架运输装置,是刘光达与他的团队研制出来的国家专利设备,它包括步进电机、输送带以及运输台,这种装置的工作效率比之前提高数倍。在建筑工地行业进入新时代,出现万马奔腾的大潮中,刘光达认为,作用为一名劳动模范不光要有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更要有刻苦钻研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新品牌的进取精神。刘光达认为,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不能拿工人的汗水和劳动强度作代价。因此他刻苦钻研,组织攻关团队,在运料传送上增加“智能化”因素,经过数月不懈钻研,终于推出这种新型的运料装置。刘光达与他的创新团队,先后研制出安全作业、工地降尘、环境保护等用于工程的6项国家专利。这些专利在施工中发挥了“机器人”的作用,提高了工程效率和质量,改善了工人的劳动环境,为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拿到江苏省“优质工程”和“文明工地”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劳动者“排忧解难”:乐于帮扶,当农民工的“加油站”“保护伞”今年50多岁的苏老汉是刘光达带出的大龄农民工,出来没做几天活,家里遇到了困难事,向周围亲戚朋友伸手,都因种种原因没借到。他想向刘光达张口,可又想到自己出来还不到一个月,没到发工资的时间,怎好说出借钱的话呢?刘光达看出了老苏的心思,便主动拿出了两万元现金,解决了他家里的难事。老苏对此十分感激,也能安心地在工地上做工了。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刘光达拿出6万元支持抗疫。他多方协调、四处奔波,为公司7个急需开工的工地买来了100个电子测温仪、4万余个口罩、15吨75%医用消杀酒精等物资。他不辞劳苦,每天带领精干人员为工地员工宿舍、食堂等场地进行消杀。工地开工后,他每天指导、督查员工进入工地的检测、消杀和个人防护工作。对安全生产,更是放在心里、讲在嘴上、抓在手上,丝毫不敢放松。三年前,家住李埝乡的李康荣同学,全家共有六口人,当年他以689的高分考入东海县高级中学;家住温泉镇的李家同同学,全家也是六口人,以706分的优秀成绩考入东海县高级中学。这两个优秀的学生都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刘光达知道后,马上与其联系,给两个学生提供每年每人四千元学费的资助。三年后,二人顺利地考上了大学。如今,他们都已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原载于《交汇点》)(来源:东海县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post/40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