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的儿童节(成年过儿童节)
比起儿童,成年人更需要儿童节 六一儿童节成人发的朋友圈
今天六一儿童节,朋友圈里除了晒娃娃们的过节照片,还有不少成年人也给自己过起了节日。在成年人的字典里,儿童节这个词语仿佛早已成为历史,即使发个朋友圈,可能也只是凑个热闹,或者怀念一下逝去的青春。打开搜索引擎一看,竟然还有不少人搜索:多少岁能过六一儿童节?尽管答案并不相同,但在成年人心中,和儿童节还是隔了一道再也难以逾越的鸿沟。提起儿童这个词,脑海里蹦出来的词语是熊孩子、孩子气、懵懂、无知、不知深浅这些词,怎么看都和成熟没有关系。比如童心这个词,第一个解释是孩子气、儿童般的心情,这个的确符合我们的刻板印象。而第二个解释我认为更加恰当,即童心可以引申为本性、真心。很多人听说过知行合一,也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但事实上,儿时的自己,在知行合一这件事情上比现在的我们强多了。知行合一,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可实际情况是,99%的成年人,知和行无法合一,甚至是完全独立的两个事情。内心有很多本性认为正确的想法,却因为想让自己更“成熟”而止步不前。公交车上遇见小偷扒窃,怕受到报复不敢声张。职场上遭受不公平的待遇,安慰自己这就是职场潜规则,把情绪藏在心底,用笑容来伪装。孩子们可不是这样,尽管有时候可能被称为熊孩子,但至少对于想要的东西,不仅能说出来,还会勇敢地去争取。年少时的无知无畏,怎么就在“成熟”的侵蚀下,一点点消失殆尽了呢?在大众定义里,成熟至少应该是能做很多事情吧。怎么不敢做的事情反而越来越多,还要忍受内心的拷问,在本性与“成熟”的拉锯战中越发变得焦虑。是儿时想简单了?还是现在想得太复杂?我们教育下一代时,希望他们拾金不昧、不怕困难、见义勇为。为什么他们长大后,却又告诉他们要“成熟点”?如果想法自相矛盾,只能说明我们对成熟的理解有些偏差,迷失了本心。阳明心学精神内涵还包括“心即理”,里面的心指的是本心,是先天赋予我们美好的品性,提倡万事从心上求,事物才有价值。儿时一根棒棒糖都能快乐一整天的我们,此刻吃着来自全世界的美食,仍然觉得自己被卷得很厉害,内心还会感觉到焦虑。难道真的比祖辈父辈还累?难道那个从前慢的年代真的比现在要好?恐怕好的不是儿时,慢的也不是从前,是我们心累了。再说下成熟,成熟这个词,原意指生物发育,比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简单来说,就是做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不要欲求过多,甚至追求不属于这个阶段的目标。英国作家王尔德说过: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太多时候,我们负面情绪的来源,是追求超过本身能力的东西,期望能快速得到,再也没有耐心静待花开,慢慢等到果实的成熟的那一刻。或者还有得到后想要更多,太多欲求不满的想法。于是,我们越来越焦虑了,而且借口可以有很多。比如经济形势不好,大环境不好,公司氛围不好,周围的人太难相处了等等。但就是不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想想问题究竟在哪里。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恐怕最后会发现:焦虑的源头只在于自己。人们(xi)惯于按照名利、金钱、地位这些,在脑海里构筑一条不存在的跑道,好像所有的车都在这条道上,猛踩油门拼命往前。最常听到父母给自己压力的一句话就是:千万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事实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你随时可以选择转弯甚至掉头,并且你无法与任何人更换赛道,所谓的排名对你丝毫不会产生影响。倘若真的产生影响了,那也不是因为你超过了别人,而是战胜了你自己。世界上真正能够打败你的,也只有你自己。不妨开心一点,生活可能有些苦,但不要给心理上再增加压力了,不如像儿童一样思考,谁还不是个宝宝呢。儿童节不应是青春的墓志铭,而该成为本心的风向标。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关注”一下、点个“赞”,大朋友小朋友们儿童节都要快乐。
为什么成年人更需要过儿童节 你以为儿童节vs实际上的儿童节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post/44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