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口诀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的公式

在我们的教师资格证和教师招聘考试中,我们会复(xi)这样一个知识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八阶段理论。考试一般都考埃里克森的理论,不全是大题,很多是小知识点的选择题。那么怎样才能更容易记住这个理论呢?今天就来说说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吧!

(1)童年阶段

1.婴儿期(0 ~ 1.5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时候的宝宝根本不会用语言表达,所以饿了或者不舒服了就会哭。这种哭实际上提出了“希望”的品质。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能及时出现,那就是满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声音、与孩子的肢体接触、表情都让孩子觉得这个人是可以信任的,从而建立信任感。如果家庭成员没有及时出现,如果孩子希望的信号被忽视,那么环境就不可信。所以,如果冲突没有解决好,如果获得了不信任,一旦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会充满焦虑。

2.儿童期(1.5 ~ 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在这期间,孩子们已经掌握了许多技能,如爬山、走路和说话。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孩子开始‘有意愿’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和孩子的冲突就非常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孩子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xi)惯,如训练孩子大小便,让孩子对肮脏的排便感到羞耻,训练孩子按时吃饭,节约食物等。另一方面,孩子开始有独立的感觉,坚持自己的饮食和排泄方式,培养良好的(xi)惯并不容易。这个时候,孩子会反复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的控制,而家长千万不能放任不管,这样不利于孩子的社会化。相反,如果太严厉,会伤害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制力。如果父母没有适当地保护或惩罚孩子,孩子会多疑和害羞。所以,把握好‘度’的问题,有利于孩子人格中意志品质的形成。埃里克森对意志的定义是:“尽管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害羞和怀疑,但做出坚定而自由的选择或自我克制的决心”。

3.学龄早期(3 ~ 5岁):主动与内疚感冲突。

在这期间,如果鼓励孩子的主动探究行为,孩子就会形成主动性,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人奠定基础。但是,如果孩子在积极的行为之后收到了负面的反馈(比如大人嘲笑孩子原有的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自信,从而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的狭小圈子里,缺乏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这里,我们来区分一下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学龄前期是孩子做了这些之后得到的反馈,而幼儿期是指在我做之前父母就介入或者安排好了,所以我们用下面的截图来帮助你区分。

4.学龄期(6 ~ 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这个阶段的所有孩子都应该在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xi)课程,他们将获得一种勤奋感,这将使他们对未来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充满信心。反而会产生自卑心理(比如老师反复批评孩子在学(xi)中经常不能顺利完成任务)。当孩子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就会获得‘能力’的品质;不然孩子以后工作会畏缩不前,不自信。

(2)、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 ~ 18岁):自我认同与角色困惑的冲突。

认同感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春期的“心理自我”。青春期注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在一个人回答时与他人的感受相称,那么这个人就获得了自我认同。相反,这些问题困扰着我,所以是角色的暂时混淆导致了人生的迷茫。

埃里克森运用身份危机理论来解释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他说:如果一个孩子觉得他所处的环境在未来的发展中剥夺了他自我认同的所有可能性,他就会以惊人的力量去反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如果没有认同感,就不会有自我的存在。所以,他宁愿做个坏人,或者干脆像个死人一样活着,也不愿不伦不类。他自由选择所有这些东西。

(3)成体阶段

6.成年早期(18 ~ 25岁):亲密与孤独的冲突。

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这个时间对应的是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根据学生自己的经历,我们的父母经常鼓励我们“趁早找个对象,有剩男剩女也不好”,甚至给我们恋爱的鼓励恋爱。其实就是鼓励我们去做现阶段应该做的事情——获得亲密感。

7.成年(25 ~ 65岁):繁衍感和停滞感的冲突。

当一个人成功地度过了自我认同的时期,他将在未来的岁月里过上幸福而充实的生活。他会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衍和养育。埃里克森认为,生育感有两层含义:出生和教育。一个人即使不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能教育孩子,就能有生育意识。另一方面,没有生育意识的人,性格差,停滞不前,自我关注。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求和兴趣,不关心别人(包括孩子)的需求和兴趣。

这期间人不仅要生孩子,还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
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8、成熟期(65岁以上):完善感与绝望期的冲突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完善感是一种接受自我衰老的事实、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所以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老人们回顾这一辈子“开枝散叶,儿女孝顺,生活充实,不白活一回”等描述。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在回到埃里克森这里,他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有不同的任务需要解决,如果解决好了那么就有积极作用,如果没有顺利解决,那么就有消极作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以上就是对埃里克森理论的分析,我们在理解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顾下自己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自己的心理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更有利于我们生活中也能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指导我们的实践,甚至也可以给我们增加育儿经验,看看,考试复(xi)的内容还是挺有趣味的吧?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ppt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post/55820.html 商机洞察 金融谷 前沿技术

上一篇 2023年10月25日
下一篇 2023年10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