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和重耳 介子推传说【清明节故事】
今天著名的传统节日介子推,有些来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端午节和屈原之间的关系不需要重复。清明节前几天有一个寒食节。据说它的形成与春秋时期晋国著名大臣介子推有关。 清明节故事-介子推传传说 晋国公子重耳被迫害,流亡列国长达19年。虽然是落难之身,但重耳周围有十几个坚定的追随者。赵衰、狐偃、先云、魏_是未来晋国中兴的栋梁。介子推也是重耳随从中的一员,说到对重耳的忠诚,他绝不逊色于任何人。 那一年,重耳一行逃离卫国,东道主卫文公一毛不拔,拒绝帮助他们。重耳等人勉强支撑着走到一个叫五鹿的地方,这时盘缠用光了,断了粮。重耳太饿了,只能放下架子,亲自去化缘(要饭)。他拿着饭碗来到路边的田野,向一个农民要了几顿饭。老农心想,我家穷得揭不开锅,怎么有闲粮养你们这些人?于是他白眼一翻,从地上抓起一块土块,扔进重耳的碗里,嘴里还说:“我没别的,只能请你吃土块。” 这一举动勾起了重耳流亡路上遭受苦难和屈辱后的怨恨。重耳怒不可遏,几乎拔剑杀了老农。谋士赵衰赶紧出来说好话:“土块代表土地,老丈把土块送给我们,其实是上帝暗示要把土地送给我们。这表明我们将来一定会复国成功,这是大吉之兆啊。” 赵衰的话很美,但不管语言有多美,都不能饱。粮食问题再也解决不了了。一旦重耳饿死,复国的伟大事业在哪里可以谈? 就在一大群贤臣和能臣束手无策的时候,介子默默地躲在旁边的山沟里,用刀在大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人用摘下来的野菜煮成一碗肉汤,献给重耳。 吃完肉汤,重耳有力气继续上路,终于熬过了这个难关。直到多年后的16年(前636年),在秦穆公的支持和帮助下,重耳终于结束了流亡之旅,回到了故国,成为了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与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只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突然想起了旧事,心里有愧,立刻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但是,差人去了几次,介子推不动。晋文公不得不亲自去请。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他看到门关上了。介子推不愿见他,已背着母亲躲在绵山(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开始时介子推会自己出来。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但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介子终究没有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看着介子推的尸体哭了一会儿,然后埋葬了尸体,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住了柳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裙子,上面写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希望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臣。 若主人心中有我,回忆我时常常自省。 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把书信藏在袖子里。然后把介子和他的母亲分别埋在烧焦的柳树下。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祠堂,并将放火烧山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这一天,全国都禁忌烟火,只吃冷食。 离开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里做了一双木屐,每天看着它叹息:“悲伤足下。“足下”是古人下属互相尊重上级或同龄人的名字,据说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走到坟前,只见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仿佛看到了介子推。他敬重地走到前面,珍爱地捏了捏树枝,编了个圈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书信袖在身边,作为座佑铭,鞭策自己执政。他勤政清明,努力治理国家。 此后,晋国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当他死的那天,每个人都禁止烟花来纪念他。用面粉和枣泥揉成燕子,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个东西叫“推燕”(介子推也是介子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人民的隆重节日。每逢冷食,人们都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人们只吃枣饼、麦饼等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在南方,大部分是青团和糯米糖藕。每一次清明节,人们都把柳条编成圆圈,戴在头上,把柳枝插在房子的前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与介子推的关系 清明节和介子推的故事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post/68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