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鼠两端 争议千年至今的战争:牺牲一个县,得到两百万土地,至今属于中国
汉武帝一生打了那么多仗,有输有赢,其中最受后人诟病的自然是远征大宛。从表面上看,为了获取汗血宝马,30万汉军两度远征,虽然征服了大宛国,得到汗血宝马,付出的代价却远超所得到的收益。至少有十几万汉军埋骨西域,损耗的钱粮更是不计其数。汗血宝马再神骏、再值钱,能比得上如此众多汉家儿郎的性命吗?因此,从这一仗开始,直到现代,始终有人认为汉武帝好大喜(xi)功,白白浪费了国力,远征大宛是得不偿失的。从很多角度来看,这种说法都是没错的,汉武帝耗光了几十年休养生息积攒起来的国力,更为后世官府敛财树立了一个坏榜样。儒家治国模式就是在他手里真正定型的,影响中国两千年。如果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会发现远征大宛之战,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今天中国的西部版图就是因为此战而有了雏形,西域两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从那时候开始,才真正开始属于中国,一直到今天。汉武帝反击匈奴时,最大的问题在于很难捕捉到匈奴的主力,只能等到匈奴来进攻时,才能进行战斗。无论结果如何,战场总是在汉朝境内,受损的都是汉朝百姓。像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能够深入大漠草原,打得匈奴魂飞胆丧的不世名将毕竟只是昊花一现。汉朝需要把战争引向敌人的疆域内,才能避免百姓受苦遭罪。于是才有了张骞西行,结好西域各国,开辟反对匈奴的第二战场。但是,西域远离中原,又没有大面积的耕地,很难养活数量众多的汉朝移民和驻军。汉军在这里与匈奴反复拉锯,西域各国蛇鼠两端,同时向两国称臣,谁也不敢得罪。因此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始终无法巩固,不得不经常出兵敲打不听话的小国,却收效甚微。丝绸之路虽然被打通,但并不顺畅,时时受到匈奴和敌对小国的威胁,收益往往抵不上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对西域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迫使西域各国明确站队,便成为汉武帝必须面对的问题。此前,汉军经常利用兵员素质和武器方面的优势,对西域小国进行军事突袭,比如赵破奴仅用700骑兵便攻陷楼兰。这种战斗的损耗固然很小,却无法起到震慑整个西域的效果。汉武帝需要的是碾压式大战,让西域诸国心服口服。这时候,大宛的拒绝终于给了汉武帝绝佳的借口,大宛是西域距离中原最远的国家,如果能把大宛摆平,还有哪个小国敢忤逆大汉的命令?胡萝卜再多,总需要一根够粗的大棒跟着才行。远征大宛是汉武帝的一次武力展示,汗血宝马只是借口,看不清这一点,就无法真正理解此次远征的意义,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离题千里,怎么看都觉得汉武帝是疯了。远征的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在很多大臣的预料之中。有点眼色的西域小国都老老实实地按照汉军要求,贡献一些粮草。轮台国(今轮台县,面积1.4万平方公里)害怕汉军把自己给吃穷了,更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因而沦为了这场远征最大的牺牲品。汉军毁灭了轮台,把这里变成一片荒芜。“杀鸡”的作用也是明显的,西域各国不得不拼尽全力予以供应,才使20多万汉军能够抵达大宛。大宛总共只有30万人口,战争的结局是没有任何悬念的。率领远征军的李广利都觉得这一仗亏大了,这么多汉家儿郎从此不能再入玉门关,值得吗?几乎整个朝廷都这么想,汉武帝迫于压力,下了一份《轮台诏》,宣告将停止在西域的大规模征战,让百姓休养生息。轮台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因此诏而名垂青史。事实上,直到东汉王朝,汉军不再需要在西域大规模用兵,只需保持千把军队,便能够向西域各国发号施令。几次击败匈奴的大仗,汉军的数量还不及西域联军多,可照样打得有声有色。汉朝使臣只需要带几十随从,便可在西域畅行无阻,废立国王,无人敢反抗。丝绸之路更是源源不断地汉朝带来大笔财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那次远征的基础上,因为西域各路都知道,汉朝有灭掉任何一国的能力,也有使用这种能力的决心。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也同样起到了类似的作用,我们在朝鲜顶住了美国人的进攻,让全世界看到了我们的力量和使用力量的决心。从那至今,没有人再敢从陆地上进攻中国,我们享受了70年的和平红利,并且还将持续下去。
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阵地争夺战 中国战争历史真实记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post/80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