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艺术的复兴之路

动画技术 中国动画百年:技术与艺术的对话 文化与审美的交响乐

1922年,万氏兄弟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正式拉开了中国动画发展的序幕。如今,中国动画已经走过了百年的历程。无数中国动画师坚持创作第一线,继承传统,创新,引领中国动画在技术、艺术、文化、审美等方面展现原创性、进步性和多样性。站在中国动画百年的时间节点上,积极理性地回顾过去,冥想现在,展望未来,引领中国动画继往开来,创造更辉煌的“新百年”,创造更耀眼的“新高峰”,是每个中国动画师的使命和责任。回顾百年:1988年,法国人埃米尔·雷诺发明的光学图像机奠定了动画的技术基础,也是动画放映系统最早的原型。1907年,美国人斯图亚特·布莱克顿发明了“逐格拍摄法”,并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动画片。动画作为一种“进口的东西”,自20世纪初引入中国以来,在百年的风雨之旅中,不断实现动画的媒介、技术和中国文化的民族和时代,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中国风格”多样性的艺术解释。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许多西方工艺品可以漂洋过海,涌入中国。其中,“活动西洋镜”引起了中国动画先驱万氏兄弟的极大兴趣,因此他们萌生了制作动画的想法。当时,虽然《影视杂志》等杂志发表了科普动画制作原理的文章,但具体的动画制作过程、技术和工艺都处于垄断状态。万兄弟将7平方米的房子改造成一个简单的工作室,集绘画、拍摄、印刷和放映于一体。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测试,他终于掌握了动画制作的基本技术。继《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之后,万兄弟进一步实现了与动画的结合,拓展了动画的表现形式,优化了动画的制作过程。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万兄弟没有放弃对动画创作的坚持,试图通过动画向中国人民传达拯救生命的民族精神。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他们连续制作了十多部动画片,如《同胞快速醒来》、《忠诚报国》、《民族痛史》和《航空救国》。万籁鸣曾经说过:“在苦难的中国,为了让同胞迅速觉醒,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开玩笑,于是形成了中国艺术片与外国动画截然不同的特点。“1941年,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问世。这部花了18个月时间的优秀电影,全长9760英尺。它不仅汇集了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如中国人物的刺绣肖像和山水写意画,还以“牛魔王”的理念隐喻“日本侵略者”,讽刺日军对中国的侵略,传达“团结一致才能打败敌人,迎接黎明”的抗日战争精神。《铁扇公主》作为中国动画萌芽和起源的经典作品,至今仍为中国人所熟悉和津津乐道,激励和激励了无数动画师在民族动画创作的道路上前进。20世纪50年代,“民族化”的创作思潮出现在国内各个艺术领域。1952年,原文化部发布的《1952年电影厂制作工作计划》明确了作品“大众化、民族化”的要求。在此背景下,1955年,导演特伟在《骄傲的将军》剧组提出了“探索民族风格,敲喜(xi)剧风格之门”的创作理念,对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片”正式将中国传统工笔重彩、水墨画、剪纸、皮影、年画、版画等传统艺术引入动画创作,外化为制作工艺和视觉风格的民族性。比如以金夕导演的《神笔》为代表的木偶片,在人物造型和动作设计上的简约质感,以特伟导演的《蝌蚪找妈妈》为代表的水墨片。以万古蟾导演的《金海螺》为代表的剪纸片“雕刻”、“雕刻”、“切割”等。在内容上,我们注重挖掘中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章回体小说等叙事题材,将东方美学与哲学有机结合,成功凸显了本土化造型、视听、叙事的民族性,以迷人的形式生动、直白、深刻地诠释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实现了东西方审美趣味的融合与共存。以《三个和尚》为例,导演阿达用漫画语言与动画技巧相结合,用看似漫不经心的笑话揭示了深刻的哲学,形成了“极简主义风格”的寓言表达。以《三个和尚》为例,导演阿达用漫画语言与动画技巧相结合,用看似随意的笑话揭示了深刻的哲学,形成了“极简主义风格”的寓言意义。这种内向、精致、个性化的视觉风格,不仅成为一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也代表中国动画出国,成为中国动画史上获奖最多的动画片之一。21世纪,中国动画师致力于用动画传播当代中国价值和中华民族精神,体现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在此期间,中国动画的本土标志主要体现在先进的技术背景下,中国动画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解读和艺术再现。随着硬件设施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制作进入了无纸化时代。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作捕捉等关键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动画的技术水平越来越成熟。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许多国产动画片成功地为观众创造了高水平的视听体验。同时,在内容上,中国动画师积极自觉地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结合不同媒体的受众和传播特点,探索动画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塑”和“再生”创作路径,寻求“传统诠释”和“当代叙事”的理念,从改编自经典抗日小说“士兵张嘎”到“狮子男孩”,中国动画师呼应“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以坚定的文化信心和文化意识,努力将技术美学与民族艺术融为一体,架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桥梁,从形式到内容,从概念到审美,以动画弘扬中国本土文化之美,有效推动中国从动画大国向动画强国迈进。冥想当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外化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呈现的现代化、多元化、综合发展模式。中国动画在全球化背景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创作层面,中国动画师可以从优秀的海外动画团队中学(xi)先进的经验,提高创作技术和文化愿景;在产业层面,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物质、人才、技术资源整合,促进中国动画产业链的发展、延伸和结构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动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多重挑战。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动画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由于中国动画在国际分工中的弱势地位,版权意识和原创意识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在外部价值观的影响下,需要加强中国动画的民族身份认同意识,需要在未来的创作中突出其文化主体性。此外,以“票房理论”、“技术迷恋”、“主题爆炸点”为代表的平面、分散、情感评价标准,不知不觉地以市场偏好作为判断作品质量的关键,对作品艺术、审美和价值观的理性判断在公众认知中长期缺席。一些动画创作者放弃了作品的精神。他们不仅过度模仿日本和美国动画的艺术风格和价值观,甚至以暴力、色情等元素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对尚未形成价值观的青少年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这些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动画在主题和风格上同质化,“高原”缺乏“高峰”,数据“收视率”缺乏“回报率”,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建立中国动画本土文化认同,提高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展望未来:增强文化信心 (xi)主席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挖掘精神内涵,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一是关心民族复兴伟业,热情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气象;二是坚持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三是坚持诚信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作品开拓新的文艺境界;第四,用情感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五是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实现人生价值。动画作为一种以儿童为重点的文化形式,对新一代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动画作为一种以儿童为重点的文化形式,对新一代价值判断和审美标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xi)主席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动画创作者应树立高度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他们不仅要理性分析中国动画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还要坚持创作第一线,勇于创新,放手,勤于尝试和犯错。促进中国动画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努力实现动画制作关键技术的自给自足,突出中华民族文化内容的标志性,在主题类型、审美表达、情感认同等方面实事求是地深入挖掘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创造中国动画的新“高峰”。站在中国动画100年的时间节点上,中国动画人应该永远不要忘记作为文艺工作者对人民、时代、民族的文化使命,携手并进,开拓创新,让未来的中国动画以更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崇高的艺术品格深受中国人民的喜(xi)爱,引起世界的关注,以动画为载体,实现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让中国动画在未来的新百年里真正有根、有魂、有美、有前途。(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动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来源: 中国文化报

动画技术与艺术发展的历程 中国动画艺术的现状和民族化探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post/82415.html 商机洞察 金融谷 前沿技术

上一篇 2023年11月8日
下一篇 2023年11月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