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的简单介绍

觉得回答很多都是在科学地介绍英语学(xi)方法,当然高效科学的学(xi)方法非常重要,但是我想回归问题本身,想结合自身经历加上一些研究理论,来分析“为什么每天坚持学英语还是学不好”这个问题。

我在「学霸变学渣」和「学渣变学霸」分别是怎样的一番体验? – 筱倩Giselle 的回答提到了在我学渣低谷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的英语特别好,也因为这个基础走上了出国求学之路。评论也有对这一个问题提出很多疑问的,我现在在学(xi)意大利语,去年一年在牛津的language centre学了日语,然后在新语言的学(xi)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在语言学(xi)上有一定的优势。

其实楼主能坚持我已经很佩服了。

我买过雅思、GRE单词书、李阳疯狂英语全套、新概念英语,至今全部崭新。

我用过扇贝、百词斩,几年来打卡至今没超过5天,已经卸载了。

为了逼自己看原著家里买了各题材的英文原著,都只看了个标题和封面。

在学(xi)上我根本没有办法坚持,那我的英语到底是怎么学好的呢?我也一直在思考的这个问题,毕竟得到回答之后在我学(xi)其他语言的时候,利用同样的方法,应该会达到同样的效果。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室友S英语特别差,但是非常努力,我经常半夜四五点模模糊糊地醒来,看到她拿着手电筒在床上背单词。我觉得,她可能就是楼主那种每天坚持但是学不好的,我当时即是心疼,也是无奈,不知怎么帮助。

以上背景,下面分析。

-----------------------------

引用一些克拉申的第二语言(xi)得理论,选取自己的赞同的地方。加上自己经验叙述。

从传统意义来说,第二语言(xi)得的方法被分为两大流派:第一种为行为主义学说( beha-v-iorism) ,他认为语言(xi)得的产生是由学(xi)者与其周围环境的交流。第二种固有观念学说( innatism),他强调人的内在的和先天的因素在语言学(xi)中的重要性, 认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一种语言机制使得人们去自由地(xi)得语言。我个人更支持前者。

克拉申通过三本书《第二语言(xi)得和第二语言学(xi)》 (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1981)、《第二语言(xi)得的原则和实践》(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1982)和《自然途径》(The Natural Approach)(1982合作出版),论述了他第二语言(xi)得的五个假设。分别是1) (xi)得- 学得差异假设(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 2) 监检假设( monitor hypothesis) ; 3) 自然顺序假设(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 4) 输入假设 ( input hypothesis) ; 5) 情感过滤假设( 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

第一个(xi)得- 学得差异假设,也就是acquisition和learning的区别。克拉申认为, “学得”不能变成“(xi)得”, 并且学(xi)者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xi)中的流利程度是学(xi)者“(xi)得”产生的结果, 而不是“学得”的结果。简单的地说,如果单单是学得而没有(xi)得的话,这就好像是数学题里的“听懂了不会做”。(xi)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 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第一条途径是“语言(xi)得”(language acquisition),这一过程类似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xi)第二语言的过程。也就是说, 在学(xi)过程中, 学(xi)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在(xi)得语言, 而只在自然交际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第二语言。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xi)”(language learning), 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 并辅之以有意识的 (conscious) 练(xi)、记忆等活动, 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而私认为,大多数学校的授课方式、或者说中小学教育的偏重点,基本上都在语言的“学得”上面。他细心的教你语法、词句,但是却没有办法培养你的语言能力,即“(xi)得的能力”。

那这样的学(xi)方式,或者说,“学得”就没有用了吗?当然不是。

第二条监检假设,它体现出了“语言(xi)得”与“语言学(xi)”的内在关系和他们各自的作用。Lightbown 和Spada 指出, 学得系统 ( learned system) 起监检(monitor) 的作用, 对(xi)得系统( acquired system) 所产生的语言作出小的改变和完善。也就是说,语言的“(xi)得”能“引导”人们讲第二语言, 并直接关系到人们说话的流利程度,而语言的“学得”只起监检的作用,也就是说,你“学得”的知识,是应该用于审视、判断和检查你这样说可不可以、说的对不对的。同时, 克拉申指出监检是否能发挥作用有赖于三个条件: 足够的时间、注重语言形式和了解语法规则。在此, “足够的时间”是指语言使用者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才能有效地选择和运用语法规则; 注重语言形式是指语言使用者的注意力必须集中在所用语言的形式(focus on form)上, 也就是说, 语言使用者必须考虑语言的正确性; 了解语法规则是指语言使用者必须已经具有所学语言的语法概念及语言规则的知识。

以此看出,如果你开口说英语,“(xi)得”将会是第一位的,但是,也只有“学得”的长期积累作为基础,才能让你的“开口说英语”成为“开口说正确的英语。”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能比较流利没有障碍地说英语,是因为我的“(xi)得”远远超过了“学得”。我个人还是很喜(xi)欢说英语的,但是这并不包括每天背单词、看语法书,如之前所说,所以我觉得我在单词、语言上的词汇并不会比太多人强。“说英文”和“说中文”的区别,对我而言,觉得两个最大的区别在于,

第一,前者用口腔后部和喉咙口发音(大致这么描述可能具体生物学上来说不是很确切),中文是用口腔前部发音的。这个发音(xi)惯从根本决定了你说英语的口音和感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时候说英语的时候,摸着喉咙,震动会比说中文的时候大很多。

第二,英语各个词之间的连贯度远远大于中文,中文讲究吐字清晰、每个字的发音都是分开的,而英语不是。举个例子,“kind of”的基础发音是kin d of,但是说流利说快了 可能就是kin dof,这些连词很大程度上影响说英语的感觉,很多人在学了英语之后,没有办法听懂老外的英文,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听不惯连词,但是(xi)惯了之后,大概就会被英语的连贯这个魅力所打动。能够哗啦直接顺着、用口腔后部发声,说出一大串,是很爽的。

改变你的发音方式,纠正说英语的(xi)惯。

我“(xi)得”的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即使我“学得”的少,但是我能将自己学的那些,充分的应用。我很喜(xi)欢说英语的感觉,特别是顺着说,有时候自言自语的时候(因为在国内你和别人说中文很奇怪),我就会和自己说英语。不要害怕说,不要害怕说,不要害怕说。刚开始的时候,或许会很尴尬,一下子强迫自己用英语说话的时候,宁愿不说。就像一个小场景,你和好友A约定好,为了锻炼英语,交流只用英语,双方信誓旦旦用中文约定好之后,下一句要说英语的时候两个人又面面相觑干脆不说话了。一下子要说英语,好像都不知道说什么了,或者说,想要把自己说的话,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再表达出来,实在太累了,还不如不说。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那么,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忽略考虑说什么这一步,直接说。这个锻炼方式就是,比如走在路上,看见什么就说什么。看到路边的广告词,便直接翻译成中文说出来,但是手边的书,尝试将里面的几句话翻译成英文。这种联系方法,在初期,可能比你找个水平差不多的学(xi)搭档来的更有效。

英语考试有很多细小的语法考点,比如to do something还是doing something,这些很容易记,也容易记混淆。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语言。而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再初期学(xi)英语的时候,多听,多听,多听。听,是我认为在学(xi)所有语言的第一步。我可能就是在学(xi)的时候听得多的了,听不懂没有关系。多听几遍。听了,记不住,没有关系,有大致的sense就好。我很少刻意去背语法,在遇到说的to do something还是doing something这一类的语法题的时候,就常用的方法就是说两遍,哪个自己说起来顺’听起来舒服,用的就是哪个。你看,良好的预感给你省去这么多小麻烦,多方便。

以上是论述“学的”和”(xi)得“,还有我个人经验的怎么”(xi)得“。

那么,下面引出了一个在语言学(xi)上的i+1的著名理论,说明一下,学什么。这也是克拉申的假设输入。我记得有一句话是“但你有一天觉得生活/学业特别困难,那是因为你在走上坡路”。多么励志的一句话呀!但是,这也不排除一个可能——那是因为你走错了一条路。假设输入的核心观点认为, 要实现语言(xi)得, 学(xi)者必须通过阅读和听力吸收语言材料, 而该材料必须是“略微”超过学(xi)者目前的水平并被学(xi)者所理解。学(xi)者目前的水平定为“i”, “i+ 1”是学(xi)者容易接受和(xi)得的语言输入级别。在语境( context ) 和语际信息( extra-linguistic information) 的帮助下, 学(xi)者理解了“i+ 1”的语言材料, 才能实现语言(xi)得从而提高其语言能力。如果输入语料过深或远高于学生现有水平即“i+ 2”或者过浅而低于学生现有水平即“i+ 0”或“i- 1”,都会造成理解困难或无益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

首先先说明一点可能会有的质疑,我没有从小的英语成长环境,父母都不会说英语,一点都不会。我也并不是很相信的天赋的这种东西,即使我经常被夸天赋好。我做一些事情比较顺手,可能是因为我之前做的另外一些事得到的一些skill或者培养的way of thinking在这些事情上适用,所以学(xi)的比较快。就像遇到的一些优秀的人,会感觉他们各个方面样样精通,并不是觉得他们是有非常好的基因或者说是天赋,只是他们在成长过程的一些态度和(xi)惯,比如说非常热衷于学(xi)过程的享受而非追求结果,是这些方法让那些人掌握越来越多的skill。我也觉的在知识的acquisition上,都是有一定的规律或者说背后的原理是相通的。所以掌握了的人越来越优秀,人和人之间的gap也会越来越大了。然后那些gap下阶的人,就会感叹一下,对方天赋真好呀,做什么都游刃有余。然后这个也会说到各个人的的舒适圈,那些gap之上的人 一定是用于突破舒适圈尝试新事物的人。

记得在《跳出思维的圈子》(书名好像是这个),里面提到,那学很多方面都优秀的人,更大的原因,是因为在与他们敢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用于尝试新事物。切记的一点是,学(xi),不要将目标放在结果上,而定位在学(xi)过程上,享受学(xi)的过程,而非逼迫自己一定要到达彼岸,这样才是有效的、可以长期坚持的学(xi)。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在你设定英语学(xi)目标的时候,不要设定“下次考试我要上90分”或者两个月内我要背完这本单词书,换而,尝试设定,“我要每天愉悦的全身心学(xi)英语一小时”这样方式(是全身心的学(xi),你磨个一小时我也没办法),说不定会更有效。再言之,设立分数要求或者背完书这种实在是给自己的心里压力太大了,是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在不开心的状态下怎么高效的学(xi)lol。

-------------------------

最后,答主认为,所有知识的“学得”和“(xi)得”这两者,在所有学(xi)上都是有共同点的。

比如我在学(xi)PS、AI等一类的设计软件的时候,零基础的开始看很多基础理论书,但是就是不会用,就“蒙板你妹啊通道你妹啊balabalabala”! 但是让我知道他背后的一些原理和规则,这就是“学得”。

后来我开始看图自己动手画图、作图,遇到不会的或者绘制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时,再去请教或者搜索一些答案教程,几次下来基本能熟练地使用这一类设计软件,且更明确地知道这里面哪些功能工具是在实际中比较实用的,哪些书上写的很高深的其实是不太需要深入了解的。这是“(xi)得”。

在同理,数理化的学(xi),也是一样的。

之前的“学得”支撑了我在“(xi)得”的过程中,能直接汲取运用新的知识技巧,但是没有“(xi)得”,你“学得”的东西根本没有办法运用。

看楼主的描述 已经满足学得积累的三个条件:足够的时间和量积累,能判断判断考虑语言的正确性,基本了解语法规则。

那么,尽快地从“学得”转化成“(xi)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聚才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tenspace2022@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ucaifa.com/post/9608.html 商机洞察 金融谷 前沿技术

管理, lee管理, lee
上一篇 2023年10月1日
下一篇 2023年10月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